【內容簡介】
作者以豐富的想像力,妙趣橫生的情節,表達生死、善惡、人性道德等主題。字裡行間處處流露著智慧的見解、淵深的學養,對於人性弱點的剖析,尤其獨到。(原書名:天淵之別)
【作者簡介】
魯益師C.S. Lewis 英國著名學者、文學家、護教大師,畢生研究文學、哲學、神學,尤其對中古及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文學造詣尤深,堪稱為英國文學的巨擘。
一九五○年,發表奇幻小說《獅子、女巫、魔衣櫥》。在受到廣大讀者歡迎後,他在六年間,又以故事中的納尼亞王國為主題,完成六部續集,共組成奇幻文學巨著《納尼亞傳奇》。其中的《最後的戰役》一書,為他贏得英國兒童文學的最高榮譽「卡內基文學獎」。
一生著作包括了詩集、小說、童話、文學批評,以及闡明基督教精義的作品,不下五十多本。這些作品在他於一九六三年逝世後,仍持續再版發行,盛況至今不綴。他被當代譽為「最偉大的牛津人」,也是二十世紀最具領導地位的作家兼思想家。
以下文章,資料來源: http://blog.roodo.com/meow2008/archives/8278761.html
The Great Divorce(夢幻巴士) by C.S. Lewis
這本書是傳道朋友去香港時託她帶回來的,中文版叫《夢幻巴士》(前譯《天淵之別》),已絕版,台灣買不到,所以才託人買。不過我放了好幾年都沒看,最近才拿起來看。
對台灣人而言,C.S. Lewis(魯益師) 的書最有名的是《納尼亞傳奇》,我沒看過。我看他的第一本書是《四種愛》,那時並不知道Lewis 這個人。可能當時年輕,看了這本書也沒什啥感覺。幾年後我看了《大榔頭寫給蠹木的煽情書》(前譯《地獄來鴻》,英文《The screwtape letters》)才發現Lewis 真是位大師。《大榔頭寫給蠹木的煽情書》非常好看;好笑中也給你警惕,如果你是基督徒又不喜歡死板板的講道,推薦給你。和《大榔頭寫給蠹木的煽情書》比起來《The great divorce》沒那麼辛辣幽默,但更適合一般人閱讀。
《The Great Divorce》不是在講什麼夫妻離婚之類的事,而是在講天堂與地獄的差別,但不是我們慣常所想像的那樣-地獄都是火啊,油啊,拷打之類的可怕地方;天堂也不是一大堆戴著光環,有著一對翅膀的天使一天到晚唱著聖歌的仙地。這就是Lewis厲害的地方。
書名會翻成《夢幻巴士》我想是因為書一開始就是一群住在地獄的居民有機會搭上一輛巴士到天堂去參觀。這個書名會比《天淵之別》吸引人,但如果就意義上來講,《天淵之別》會比較貼切。
書是以第一人稱來敘述,這個敍述者沒有名字。他置身一個沒有生氣,陰森森的灰色城市,這城市的商店,住家都是暗淡的,而且一個人都看不到。後來他走到一個巴士站看到很多人在排隊,於是他也跟著排隊上車了。巴士啟動後竟往天上飛,愈飛愈高,愈飛愈高,終於到了一個非常亮的地方,也就是目的地。這些從地獄來的居民下車了,有些一下車就被那亮光嚇到馬上跑回巴士上,他們不喜歡這個地方;其它的人下了車後發現那是他們所見過最美的地方,但陽光一照就穿過他們,雨一下就把他們射穿,地上的青草他們走起來像是又尖又硬的石頭,即使連一顆蘋果都重得讓他們抬不起來,慢慢地他們發現他們沒有實體,原來…他們是鬼。
後來他們遇到他們在世上認識的人,這些舊識有些是他們在世上很不屑的人現在竟然身處天堂!!有些地獄居民嚥不下這口氣決心離去。那些身處天堂的靈身上散發著光亮,有著實實在在的身體,不像這些鬼,只是無實體的魂。這些在天堂的人想辦法說服從地獄來的朋友留下來,只要他們放棄他們的執著,這些執著是無形的,比如名聲,地位,驕傲,自私,自戀,苦毒,不原諒。但大部份的人都沒辦法捨棄他的執著而選擇回去。
Lewis 用從地獄來的鬼和天堂的靈之間不同的對話來意寓/具體化這點。
比如有位仁兄遇到以前他的手下,這個手下殺了另一個叫Jack 的人,但現在竟然是殺手在天堂歡迎他。其實那位殺手承認了他的罪,並被派來迎接這位仁兄,請求他的原諒,並帶他上山(天堂的核心)。但這位仁兄自認是好人,高尚的人,令他生氣的是-他竟然沒有在天堂而是殺手比他早上天堂,他著實嚥不下這口氣。殺手告訴這位仁兄,其實他在世上並不是像他自認為的那樣是個高尚的人,但反正這些都過去了,只要他忘掉這些,就可以留在這個美麗的地方。但這位仁兄說他寧願回到那個鬼地方一輩子被咒詛也不願和殺手在一起,甚至還要向殺手學習,門兒都沒有。
有位太太知道她先生已經在天堂了就一直向來迎接她的人抱怨她先生在世時一點都不極積,一天到晚閒晃,要不是她一直在後面推,她先生什麼事也完成不了;她又抱怨她先生的朋友都不是好朋友,對他一點用處都沒有,但他就寧願出去和那些朋友鬼混也不要陪她;她費心幫他佈置的房間竟沒得到他的感謝;她還為他養了一隻大丹狗為的是強迫他要出去運動;總之,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所以如果要她留下來,她的條件是要把她的先生留給他,她還想控制他,不然她不要留下來。
有位母親一直怨恨上帝帶走她”心愛”的兒子,她在兒子死後一直不願走出悲傷的世界。她在天堂的弟弟告訴她她其實並沒有真的愛她兒子,她只是想佔有掌控兒子,所以上帝帶走她兒子。但只要她放下,不再想擁有兒子,她就可以留下來並進入天堂。但她不願意,她認為兒子是”她的”,她為什麼不能像從前那樣?於是她選擇回到那個她不知原是地獄的世界。
這班巴士載來的人除了一位外,所有人都選擇回去地獄。
故事結尾這位敍述者(其實就是Lewis 本人)從夢中醒來在戰爭時期,原來...這只是一場夢。
與其說這書講的是天堂與地獄倒不如說它就是在講我們的人生。上帝給我們選擇的自由,而也就是這個選擇造就了地獄與天堂,當你盲目地一味追求權利,金錢,感情,性,美貌,美其名是為了自我實現(fulfillment),但終究會覺得空虛,於是只得再找下一個目標,而這樣循環只會永遠持續,除非你有所改變。天堂在我們看來是很抽象,摸不著邊,完全無法想像,相對於我們這個世界,它是虛的,但事實呢?這讓我想到上個日主牧師講道中提到一位美國富人在他的墓碑上刻了(註:這只是大概的意思):我所獲(賺)得的,到頭來全都是虛的;而我所失去的,則永遠都在。富人講的是十一奉獻啊。
作者並不希望讀者把他書中所描述的假想成真實的天堂與地獄,他強調這只是本奇幻小說。
最後想分享Lewis 在前言說的兩段話:
I do not think that all who choose wrong roads perish; but their rescue consists in being put back on the right road. A sum can be put right: but only by going back till you find the error and working it afresh from that point, never by simply going on. Evil can be undone, but it can not ‘develop’ into good.
If we insist on keeping Hell(or even earth) we shall not see Heaven: if we accept Heaven we shall not be able to retain even the smallest and most intimate souvenirs of Hell.
以下文章,資料來源: http://blog.roodo.com/bluenao720/archives/3122531.html
書名:夢幻巴士(原書名:天淵之別)
作者:魯益師(C. S. Lewis)
譯者:魏啟源
出版:校園出版社
很久以前在《校園》雜誌看過對C. S. Lewis的介紹,文中提到這本《夢幻巴士》,發現書中對於「天堂」和「地獄」的概念,跟我在聖經裡感受到的很類似,不是一具體的畫面,而是一種「概念」。所以,我一直尋找,一直尋找這本已經絕版的書,但都方尋不著。感謝上帝!終於在教會的圖書館裡找到,而且因為我已正式入會,所以有借書資格!(原來入會籍還有不少福利:P)
雖說看這本書的動機是對魯先生對「天堂」和「地獄」的概念感興趣,但當我仔細看這本書後,就覺得他要講的不只是「天堂」和「地獄」,而是真實的人世。
當我看到那個主教幽靈、那位藝術家幽靈、還有自以為丈夫很懦弱而凡事掌握的太太幽靈…。我覺得這些幽靈身上都好像有自己的樣子。在世上做了許多事,自認為有資格可以進到天堂,甚至“理應”得到這一切。當他們從幽冥城& ldquo;上到”生命的幽谷參觀時,看到從前他們最看不起、最不屑的人居然已經在這裡等他們的時候,大部份幽靈都有種不可置信、不能接受的感覺。這些作者稱作「光明的靈」的人,前來迎接他們,是想說服他們留下來,跟他們一起「上山」,變成「壯實的靈」。
但是,這大部份的“幽靈”都無法放下他們一生所執著的,有的是名聲,有的是地位,有的是& ldquo;被需要”,有的是“被同情”;和他們對話的「光明的靈」,都會告訴他們:「過去不重要,重要是你現在的選擇…」「讓我們把過去都遺忘吧!」但是這些幽靈,一聽到「這些都不重要」時,幾乎是抓狂!還有些幽靈,當他們聽到「上山」得走很多辛苦的路(他們那虛弱、幾乎消失的軀體,是承受不了此處所有的“真實”,連踏在草上都如坐針氈!),就不想去了,他們情願回到“下面”,雖然那裡充滿空虛,人與人間沒有接觸,每個人都只顧自己,把自己孤立起來;但是,他們情願回到那樣「虛」的生活,而不要留下來抓住「真實」。
這不就是真實的世界嗎?人們忙著追求虛浮、短暫的快樂,卻對真實、永恆興趣缺缺。書中也有一種人,他永遠都不相信有「真實」,在他眼裡,什麼都是假的,即使他已經到了「真實」也不信那是真的。多可憐的人啊!一生汲汲營營,到頭來一切都是虛空,一切都是捕風!人活著所為何來?
整個小說很短,只有150頁不到,卻讓人印象深刻。故事最後,還有更出人意表的發展。你會發現作者對於「虛」與「實」有多麼生動的描繪!這就是我在聖經裡所體會到的「天堂」與「地獄」,不是一條大深淵把彼此分隔,也不是“上面”和“ 下面”的差別,而是「空虛」與「真實」的落差。
或許對你而言「虛」和「實」仍然很難體會,但是,其實我們現在就是活在虛與實相交疊的時空中,我們會感受到空虛,也能體驗真實。但重要的是,我們要任憑自己活在虛無中,還是願意起來追求真實?
深願我這一生都竭力追求真實,並且能活得越來越真實!